华夏五千载文明,孕育了 “观物取象、立象尽意” 的象思维智慧。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维,既是《易经》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” 的哲思凝练,更是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的共通底色。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,实则是让企业承接文明基因,以东方哲学为骨、传统文化为魂,走出一条兼具底蕴与生命力的发展之路。
立象铸魂:以 “天人合一” 定企业使命
象思维的核心,是洞察万物关联的整体观,这与华夏 “天人合一” 的宇宙观一脉相承。《中庸》有言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强调人与自然、社会的和谐共生。企业文化的使命内核,正应循此 “象”—— 以企业为 “象”,映照天地大道,呼应民生所需。
企业若以 “水利万物而不争”(《道德经》)为象,便会将 “利他” 融入经营本质,在创造价值时兼顾客户、员工与社会;
若以 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(《周易·系辞传》)为象,则会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,拒绝短视逐利,守护生态与行业生态的长久生机。
这种以自然之象定使命的思维,让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盈利组织,而是文明传承与社会共生的参与者。
取象聚力:以 “和而不同” 凝团队之心
东方哲学视 “和” 为万物共生的关键,而象思维则将 “和” 具象为 “群而不党” 的团队图景。《论语》云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,恰是企业文化凝聚团队的核心准则 —— 以共同的价值之 “象” 为锚,包容个体的差异之 “态”。
以 “群雁南飞” 为象,传递 “上下同欲者胜”(《孙子兵法》)的协作智慧,让团队目标一致而分工各异;
以 “松柏同心” 为象,践行 “君子周而不比”(《论语》)的相处之道,尊重不同观点,凝聚多元合力。
传统文化中的 “和” 不是盲从,而是 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 的智慧,让企业文化成为团队凝聚力的精神纽带。
观象求变:以 “穷通变久” 促企业创新
象思维从不固守成象,而是 “观变于阴阳,而立卦”(《周易·系辞传》),在变与恒的平衡中寻找生机。这与《易经》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 的革新思想高度契合,为企业文化注入 “守正创新” 的基因。
守正,是坚守 “仁义礼智信” 的文化根本,如《孟子》所言 “得道者多助”,诚信与正道是不变之 “象”;
求变,是洞察市场之 “象”、时代之 “象”,如《大学》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在技术、服务、模式上顺势而变。
这种 “以不变应万变,以万变守其本” 的思维,让企业在时代浪潮中既能扎根传统文化,又能焕发蓬勃生机。
践象致远:以 “诚敬守正” 固百年基业
企业文化的长久,在于 “象” 与 “行” 的统一,这离不开传统文化 “诚敬守正” 的立身之道。《中庸》强调 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,“诚” 是企业最核心的精神之象,“敬” 是践行这一象的根本态度。
对客户以 “诚”,践行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(《论语》),让产品与服务成为 “诚” 的具象化表达;
对事业以 “敬”,秉持 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(韩愈《劝学诗》)的态度,让匠心精神融入每个环节;
对正道以 “守”,遵循 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(《论语》)的准则,在经营中坚守底线与良知。
这种以 “诚敬” 践 “象” 的文化,让企业在发展中不偏航、不浮躁,方能成就百年基业。
东方象思维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,而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实践智慧。以传统文化为根、东方哲学为魂,让企业在 “立象、取象、观象、践象” 中,既承接文明的厚重,又拥有生长的活力。这样的企业文化,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,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延续。